世
界
读
书
日
级历史学霍光恒分享
《壶里春秋》
作者:朱维铮
中信出版社
历史是一门科学吗?看到这段文字的你不知会作何回答。当我的老师第一次这样问我时,我说不出来,完全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但现在我可能会这么答,如果这个“科学”是指像自然科学那样狭义的科学的话,那历史可能不是科学,但如果这个“科学”是指广义的科学,即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体系的话,那在我看来毫无疑问它是,它是一种关于逻辑、关于推理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为历史学辩护)。
“初学文科的青年,往往缺乏理性思维的习惯,而缺乏这种习惯,去阅读哲学社会科学论著,便难免产生乏味的感觉。这时候,除了虚心接受教师的具体指导,还需要有毅力,强迫自己去读那些貌似乏味的书。”朱维铮先生在《壶里春秋》第二三五条“如何读书”中如是说,这段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思想资源”了,我进入到历史学习的状态其实是比较晚的,刚开始读书的时候确实感觉非常困难,看不懂,看的慢,记不住(后来才知道,须理解而非记住),后来不知怎么,在那个“强迫”的过程中,某个瞬间就柳暗花明了,而那些“貌似乏味的书”似乎也非常好。
如果非让我谈些读书感悟的话,那似乎也不能说些“读书很重要”之类的话,就我自己的专业而言,大量的阅读,阅读各个领域的经典之作,在我看来是学习历史的绝佳途径。就我所看过的不多的东西来说,那些前辈学者们极具洞见又富有文采的种种论断,说实话真是总能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
级历史学宋永辉分享
《鼠疫》
作者:阿尔贝·加缪
上海译文出版社
接到图书馆读书爱好者协会社长的通知,说让我们每个人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感悟,但我觉得每个喜欢读书的人、愿意去读书的人应该不是为了感悟而去读书的,那写点什么呢?好在她没有限制内容,能随心所欲写一些东西。
首先我必须说明,我并没有说把我借的每一本书都从头到尾啃了一遍,也许有那种勤奋之人,但我确实做不到,甚至有些书借了几次之后才有机会翻开它。而且其实我的内心是很惭愧的,自己今年已是大三,自己大学的阅读量其实与我所学的专业所需要的阅读量还是要差很多的。但还是感谢自己翻过的每一本书,从那些书中汲取到的知识,在让我面对课本之外的陌生的知识、话题时不至于那么的窘迫。让我明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然后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前行。让我明白不能带着功利去找书,看书。
除了借阅一些书籍外,我很喜欢漫无目的在图书馆各个借书厅走,沿着一排排书架,我也常常因为这样遇见过几本我从中受益匪浅的书。我见过入库时间最早的一批书(上面印的还是洛阳师专)、我见过从来没有被人借过的书、我曾在图书馆看到过同一本书的九个版本、我也曾因为在图书馆突然遇见一本想看已久的书而惊喜、我记得在没有疫情的大一上学期第一次踏入图书馆时的场景、我也记得在四楼历史展厅坐在地板上看着外面下雨时的心情、我见过从图书馆出来时的落日和山脉、我记得每次抱着书回来的辛苦、我也常常因为图书馆看书之人太少,背书之人太多而遗憾。大学这几年,虽常常因为自己的知识的匮乏而感到悲伤,但自己也并不无动于衷,也算是多多少少能让我这个愚笨之人感到一丝安慰吧。疫情虽暂时关闭了我们的物理世界,但精神世界却是谁都无法奈何的,或和三两好友去操场畅谈,或自己一人拿本自己最爱的书在某个角落不紧不慢的阅读。如果是我,我会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想想自己如何去走下面的路;我会去拿本加缪的《鼠疫》,去看看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样应对疫情的。
自己很喜欢孟子的一句话,摘录于此与大家共勉,即孟子曰:“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之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级历史学高浩文分享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作者: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买好久了,始终不敢翻阅。近来因看完了几本都有提过陈寅恪先生的书,迫切想对陈寅恪先生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便怀着敬仰的心情开始阅读这本书。全书二十二章,但每看完一章我都需要好久来平复自己的心情,章章使我义愤填膺。知人善任的陈序经先生,坚持真理的刘节先生,命运悲惨的吴宓先生,最有可能光扬陈氏史学的金应熙先生等等。奈何我学识浅薄,不能深刻理解这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容,许多东西有见解但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仍需更进一步的学习。
级历史学王晴分享
《道术将为天下裂》
作者:张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不读汉宋书,也谈汉宋学,清代知识界大致可以分为读书人与学人两类,汉宋之争不仅是少数学人探讨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大量一般读书人广泛参与的热门话题。读书人不读汉宋之书,也不懂汉宋之学,往往是因为对科举之学抱有不同意见而沾上汉宋的意气之见,许多人不满科举的麻木自闭,而对汉学产生好感,在广大汉学者避忌科举士子时,广大士子也将汉学者视为另类,疏离博综古训之学,而科举本身的特点又使得读书人不得不接触汉宋两学,这在读书人中形成左宋右汉、左汉右宋、汉宋兼采的趋势。而作为思想史问题的汉宋之争是在少数学人中间展开,因此,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清代“汉宋之争”的发展历程。
在清代思想史上的汉宋之争有着双重的含义,在清人的世界中,汉学宋学只是标签而已,是否尊崇某一方并不是汉宋之争的症结所在。
(一)汉宋之争第一重含义为汉学与理学的对立,就汉学家而言,清代汉学自有其起源与演变,周予同先生便指出它只是两汉学术之支裔的重兴,绝非两汉学术本体。举例而言,两汉学术重视家法与学术传承,而清儒混同许慎郑玄二人,二者差异并不是他们所在意的,而是要求其同,以训诂考证之学之方法,实则为考据学,并不等同于两汉之学。
从这一点来看,汉学与理学之争是指清代学人的新传统与宋明以来“儒者”的旧传统之见的对立,作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汉学与宋学都有其自身的治学层次与理论体系,清代的训诂学家完全可以自身由训诂到通经再到明道的治学理念,完全排斥宋明理学,反之清代的理学家也完全可以置汉学不顾,所谓“读书不过多也“
(二)汉宋之争第二重含义为汉学的内在紧张。首先要提出的是,汉学内部产生了汉宋之争的两重含义。
(三)1.其一为穷经与进德,二者各有各的方法与原则,穷经依靠形声训诂,进德与之并不想干,二者各有各的旗帜,逐渐不同于传统儒学中二者的不可分割,因此在汉学内部又构成一对汉学与宋学;
2.汉学内部第二层之争为考据与义理之争,传统儒家穷经的目的在求其中的圣人之道,在理论上必须由考据而同义理,二者需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有意义,但在浓重的考证之风影响下,清代汉学家埋首于名物训诂,而不阐发义理,在穷经之中使得考据脱离义理,必然造成汉学内部的紧张。
其次,汉学内在的问题与理学不相关,但与清代汉学一样,理学发展到清代也早已不同于此前的宋明理学。在此前提出的两层汉学内部的汉宋之争,似乎并不能作为汉学与理学的关系。在清初的理学界,逐渐将宋儒之学诠释为“躬行实践之学”,因为宋明理学本身就强调知行合一,加之宋学内部程朱、陆王两派争论不休逐渐提出力行的主张。因此力行本属于理学体系的一部分,而在黄宗羲等人那里力行被从理学系统中抽离出来,逐渐获得独立的意义,一方面程朱之学被视为力行之学,另一方面但凡道德修养、躬行实践的进德之学也可称为宋学了。同样,指代义理的宋学也不必与宋儒的理学有关了。在清人看来,汉儒经学变成了考订之学,宋儒经学变成义理之学。
可见进德之学与义理之学都被称为宋学,但与宋明理学完全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穷经与进德““考据与义理“两层汉宋之争发生在汉学内部,是儒学发展到汉学这种形态后自身带来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汉学的内在紧张,而汉学与理学之间又是一种外在的对立。
了解了这些,再看清代今文经学的复兴,汉学对此自然是批判的,而宋学学者,比如亲近宋学的朱一新在面对今文经学时,与汉学家也达成默契,作者认为朱一新始终奉持与汉学相同的治学信条。
而真正的始终尊德性的理学家根本不屑于汉宋之争,对此不屑一提,传统理学家所关心的人性、理(性理)、理气(及其中的太极和阴阳两仪)等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清代正统理学家思维的基本倾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无论如何,韩梦周、唐鉴等人的例子清晰地显示出,清代尊德性传统中的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