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
我是趣看博物馆的研究员馆小趣!
今天小趣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奇特的展览!
这是一个“馋哭了隔壁小孩儿”的展:
这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展:
“美滴很美滴很~”
这是一个连
动脉影看了都忍不住发博表白的展:
它究竟是何方神圣?
其实它是——
展览名称: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展
展期:/03/15-/05/21
地点: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票价:免费
作为文博圈里的“顶流”之一,
绿松石可以说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存在。
而这场展览,则是
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
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饕餮盛宴,
精选了件(套)绿松石文物精品,
它们分别来自
14个省市及地区,38家文博单位:
联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青海湟源古道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水市博物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平顶山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东博物馆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山东大学
四川博物院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博物院
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
随州市博物馆
钟祥市博物馆
蕲春县博物馆
↑向下滑动查看
有人为了看展“穿了大半个武汉”,
说它“值得专门跑一趟”:
有人因为疫情无法赶到现场
于是在官博下留言希望能拉长展期、出画册:
小趣看了也忍不住要
把这个宝藏展览安利给大家:
“除了疫情,真的找不到不去看它的理由!”
可惜盘龙城遗址博物院4月11日宣布
因疫情原因暂时闭馆
这么好的展,怎么能不让人知道?
小趣特别整理了展览相关攻略,
大家跟着我一起“云看展”吧~
一眼万年,见之不忘
这个展以“何为松石?”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分“华光初现——新石器夏商时期”、“流金耀世——两周秦汉时期”、“宝竞风雅——隋唐宋明时期”三个部分讲述了我国悠久灿烂的绿松石文化。
在第一单元,我们找到了“绿松石为什么叫绿松石”这个问题的答案:
绿松石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玉之一,天然一副结核、球的模样,颜色多呈蓝绿色。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解释了“绿松石”名字的由来:“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绿松石镶嵌片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尽管《清史稿?舆服志》是最早记录有绿松石的文献资料:“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柏,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但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我国的绿松石文化已经绵延了多年。
由于绿松石质地致密、硬度高,所以出土时基本都能保持完好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少有15个省区的史前文化遗址中都发掘出了绿松石。其中贾湖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年代最为久远,数量也更为丰富。
那时的人们将绿松石器作为一种装饰品,以单件或组件的形式,或饰人,或饰物。在第二单元“华光初现”中就能看到来自贾湖遗址的件:
贾湖遗址早期绿松石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种圆形穿孔的样式是贾湖绿松石中数量最多的类型,多出自墓葬,色彩主要有天蓝、月白和墨绿三种,造型简单,不加雕琢,有的仅做了简单的抛光,走的是“极简风”。
相比之下,同一个单元里的来自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就显得细致精美多了,这只栩栩如生的鸮正挥动着鲜艳明亮的翅膀向我们飞来——
新石器红山文化绿松石鸮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随着人类和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绿松石逐渐演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并被运用在镶嵌和装饰上。这件出土于二里头遗址11号墓的就是绿松石镶嵌与青铜制作两种工艺紧密结合的产物:
夏嵌绿松石铜牌饰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藏
在长圆形的青铜框架里,数百片绿松石被精心拼合镶嵌成一张头窄身宽的兽面。只见它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仿佛能够看穿人心的圆眼。
这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最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重器之一,它的出现可是将我国成熟的镶嵌工艺由春秋战国之时提前了一两千年。
第三单元“流金耀世”展示了两周时期绿松石的利用之辉煌(分布范围变广,发现数量进一步增加)和秦汉时期绿松石装饰工艺之精湛。
春秋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这把被粉丝奉为“秦剑之星”的可谓是东周黄金铸造工艺登峰造极之作,别看它已经锈钝了,剑的柱脊依然清晰可见。(小编内心os:这不就相当于传说中的“胖归胖,但还是有锁骨”?)
只见它刃直剑短(中国西北地区流行样式),柄上布满了镂空的浮雕蟠虺纹(中原地区流行纹饰),磨成“乙”字钩形的绿松石嵌在其中与之相映成趣。
春秋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图源:卡拉·蔡
确认过眼神,这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而远在西南的滇文化中,也能找到绿松石的身影。
这件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47号墓的,是在一块白色帛布上缝缀数以万计的金珠、玉管、玛瑙、琉璃、绿松石等饰件,用以覆盖在尸体殓衾上包裹尸体。(这是滇文化中由来已久的葬具和葬俗。)
本次展览只展出了它的局部,却已足够豪华壮观。(小趣内心os: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吗?)
▼向左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