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湖北蕲春刘娘井墓也出土四件折禄米银锭。此中有两件当今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佳构馆展出。
这四件银锭巨细相等,面大底小,两头上翘,束腰。正面微凹,有水涟漪,铭文别离为“蕲水县里纳刘子才解正德七年分折禄米银五十两官仓秦隆金鱼看银武勇”;“麻城县里万仁解到正德十一年分禄半折银五十两广容库管仓梁大用交姚仲伦银匠张荣”;“姚仲才广济县里纳朱应斗解正德十一年分折禄米银五十两广容管仓梁大用库交看银银匠武勇”;“晏聪黄坡县解户王楷解正德十二年分折禄米银五十两广容管仓梁大用库换看银董昱”。
“国度经费,莫大于禄饷”。(《明史》七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明朝的俸禄分为两种,一是给皇室系族的岁供;二是给文武百官的官俸。建国天子朱元璋为了防止皇族间的争权夺利,在加紧中心集权的同时,举行了分封制,把本身二十四个儿子别离封派到宇宙各地去当藩王。“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岁禄”。(《明史》七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并且规则除了天子的承受人外,统统的皇族成员在成年后都务必离开京都。国度为那些藩王们建筑奢侈的府邸,国度每年分发丰富的俸禄。洪武九年,天子规则诸王公主岁供之数,以亲(藩)王为例:“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锦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皆岁支。”(《明史》七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跟着功夫的推移,藩王加多子嗣繁殖,构成了一个硕大的世族全体。并且,包含藩王在内,没有天子的答应他们都是不行以离开驻一地的。他们也被阻拦当文武官员,也不能介入科举考核,也不行以从事贸易运动。他们每年俸禄整个出自场合财务。因而,每年给皇族的巨量俸禄给场合的财务构成了寂静的包袱。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润说:“天下岁供京都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明史》七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每年征收米麦远远不能餍足供应皇族禄米的数目。
成祖登基后,宗亲勋戚支米,百官俸禄米钞兼支。成化七年,宝钞不够,用布代替,“布一匹,当钞二百贯,是时钞一向仅值钱二三文,而米一石折钞十贯,是一石米仅值二三十钱也,布一匹亦仅值二三百钱,而米折米二十石,是一石米,仅值十四五钱也”。(赵翼《二十四史记》卷三十二)这边说的是用钞值米,又用布折钞,折来折去,越来越少,由本来的每一石值2-30钱末了变为了14-5钱。因而在成化十六年规则官俸的本性部份也许折银,以缩小损失。详细分本性(禄米)和折色(俸钞)两种,本性又分为三种;1、月米,即不管官品凹凸一致给一石;2、折捐米,即一匹折银六钱;3、折银米,即以银六钱五分折米一石。折色又分为两种:1、本性钞,是钞十贯折米一石:2、绢布折钞,绢每匹折米20石,布每匹折米10石。不过,其计划繁杂,支拨也繁杂。
不管是岁征不抵禄米仍是俸钞折算的混乱,都有请求将俸禄的一部份折换成银两,尤为是在白银越来越遭到正视的明朝中后期,禄米折银变为一种趋向,最后整个由白银来折换。底细上,早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初,就最先有了禄米折银。那时漕运路程悠远,除了给队伍供米外,在京都的文武百官都要拿着俸帖到南京去领俸米,从中还要遭到市井的剥削,“米贱时俸帖七八石易银一两”,(《明史周枕传》)缺点重重。周忱凭借江南税重的非常情景,令江南重额官田与极贫下户的两税中,米四石准折金花银一两,解京以充百官俸禄,进而最先了俸禄折银的开端。成化、弘治之后,“朝野率皆用银”。禄米折银、官俸折银也随之越来越多。到了万历初年,官员的俸禄曾经被称为“俸银”:“万历九年题准,行在京各府卫掌印官查将个官关支俸银”。(《明会典》)至此,官俸支拨全面白银化。
咱们此刻看到的禄米银锭以供应宗室贵族的禄米折银为主,那些禄米银是怎样征收的呢?咱们从刘娘井墓出土的四件禄米银五十两银锭的铭文也许略知一二,这四件银锭别离是正德七年到正德十二年间湖北蕲水、麻城、广济和黄坡等县上解的禄米折银。这些银锭的铭文详细地纪录了从征收到入库的经过及介入收缴的人员名字。譬喻,正德七年蕲水县禄米银的铭文显示是由里长刘子才征收,由一个叫武勇的人验色后入官仓,并由叫秦隆的人经管。另外三件的铭文与上一件相同,有一个兴味的表象,即三件银锭中都是刻了“广容管仓梁大用”的字样,显示是入了“广容库”由管栈房的官员梁大用经管。也即是说,这三件银锭固然来自麻城、广济和黄坡县,但联合入藏了统一库房,统一保存。这从一个侧面阐述官府对禄米银的纳税是特别正视的。
摘自李晓萍著《明朝钱粮银锭考》(文物出书社年11月版)
预览时标签不行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