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春古代基层区概况

蕲春境内县级行政区之下下层区划的配置状况,唐朝往日的,因缺乏文件纪录,已无从知道。最先纪录蕲春下层区划的史册文件,大概是唐宪宗时首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卷二七《江南道三》纪录,蕲州于开元年间(—)、元和年间(—)均设有五十一乡,不过,这纪录的是包罗蕲春在内的蕲州下辖四县(另三县是蕲水、黄梅、广济)设乡的总额,至于蕲春县设有几多个乡,仍不得而知。唐王朝在县级行政区之下编制梓里,以便利把持户口、劝课农桑、推广训诲、催征赋役,规章“百户为里,五里为乡”[1],每里设里正一人,里是最下层的政权单位。

北宋早期宋太宗承平兴国年间(—)成书的《承平天下记》,卷一二七《淮南道五》,分记了蕲州各县配置的乡数,此中蕲春县“旧十四乡,今五乡”。“十四乡”,兴许是唐末或南唐时蕲春县所领的乡数。

宋朝时,下层区划繁杂多变。历经唐末、五代的社会变化,到宋初,里已沦为与当然村雷同的地区区划单位,乡仍担任着必定的行政成效。开宝七年(),朝廷出台“废乡令”,但惟有相州等多数地区落实了(正本的“乡”被“管”所替代),大大都地区仍保持原状。乡(或管)设耆长、壮丁负责秩序、刀笔等行政办理办事。耆长所辖的地域又被称为“耆”。耆是专项行政区划单位,但通常不做为地区区划单位。宋神宗雇用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十仲春出台了“保甲法”: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副保正;保丁轮番梭巡,保护处所秩序;同保以内,互相限制,一家犯罪,同保连坐。跟着保甲法的推广,渐渐构成了都保区划。南宋时,都保的行政成效进一步加强,兼有地盘把持、人户把持两重成效。都保和正本的乡、里、管等区划永远共存。“乡”主如果地舆区划上的意义,是一耕田区单位,用来断定方位、籍贯等;而“都保”则是依人户而区分,实扩充政上的办理。

北宋中世宋神宗元丰三年()成书的《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西路》,纪录蕲春县有“五乡”,尚有“蕲口一镇”。北宋晚期知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为蕲春知名隐士吴瑛、曾任蕲州蕲口镇都大监辖吴天常两位人物撰写的墓志铭中,说他们离别葬于蕲春县的“永福乡新安里”[3]、“安平乡黎企里”[4];洪迈的《夷坚志》,提到“大同亲”[5];赵与的《辛巳泣蕲录》,提到“青山乡”[6]。明清时蕲州设立的五乡(安平、永福、青山、崇居、大同)的称号,大概宋朝时就都有了。

元朝社会下层的行政配置,在城关为坊、隅,在乡下为乡、都。乡设里正,都设主首。在各当然村庄,每五十家竖立一“社”,推荐社长,社长的重要工作是劝课农桑,后来向多元进展,如催征赋税、社会援助、保护秩序、梓里训诲等。社长和主国都是里正的助理,帮助里正解决乡间事情。[8]今蕲州镇施家塘村,有一个当然村庄叫“徐七社”,很大概是元朝留住的老地名。元朝时,蕲春县为蕲州路的属县。元末农人造反,朱元璋攻占蕲州,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明洪武九年()四月,降蕲州府为蕲州,隶黄州府,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9]除蕲州城及市区外,乡间分为安平、永福、青山、崇居、大同五乡,每乡又分上、下,共十乡。十乡的格局向来保持到清末。明清时蕲州五乡地区详情乡运动核心:

四至市镇当今相的地区备注;安平乡安平上乡:黄土岭北至青山乡界,东至广济县界,西至永福乡界,南抵大江两路口、施家塘、菩提坝、三渡桥、净水河、土门、王八港、杨段、豁口、白池湖、漕河镇(曹家河)、易家河、高山铺、十里铺、三家店、高家新铺、西河、火炉铺蕲州镇大部份,八里湖农场大部份,赤东镇全体,漕河镇大部份,横车镇小部份1、蕲州镇的城内、南门、东门、一关、一居、二居、三居、四居、郦公园等地昔日为厢坊;红门楼、韦庄、龙泉庵、新塘、迎山、安营港等地,邱山村胡贵以南上邱、张竹林等当然塆,横坝村曾塆及以南地区,昔日属广济县灵泉西乡[11]。2、昔日蕲河在龙峰山西边入长江,八里湖昔日大片地区为湖区或池沼,除外江、高山、高塆、良种场、原种场等地昔日属永福乡,别的均属安平乡。3、漕河镇的夏塆、团石头、关河等地昔日大概属青山乡,瓮门属崇居乡,别的均属安平乡。4、横车镇落马桥水库以南、蕲河以西地区昔日属永福乡;落马桥水库北部山区和东北向地区属青山乡;西河驿、易河、火炉铺等地属安平乡。5、狮子镇狮子河上游东部及花圃(汪家坝)等地昔日属大同亲,别的均属青山乡。6、刘河镇狮子河以西、蕲河以北地区昔日属青山乡,别的属崇居乡。7、张塝镇蕲河以西、范塆河以南地区昔日属崇居乡,别的属大同亲。安平下乡豁口

一永福乡永福上乡彭思桥北至青山乡界,东至安平乡界,西至蕲水县界,南抵大江挂口、彭思桥、黄北城、横车桥、女儿街(在灵虬山)横车镇大部份、管窑镇全体、彭思镇全体、八里湖农场小部份永福下乡马下山(即马骅山)青山乡青山上乡新安畈北至蕲水县界,东至崇居乡并大同亲界,西至永福乡界,南至安平乡界关隘河、黄城河、分路街、狮子口、株林河、达城庙、长塘关株林镇全体、狮子镇大部份、刘河一部份、漕河镇小部份、横车镇东北部小部份青山下乡黄城河

崇居乡崇居上乡水车坂北至黄梅县界并宿松县界,东至广济县界,西至青山乡界并大同亲界,南至安平乡界瓮门、刘公河、聂家坝、胡家凉亭、马路口、莲花庵、青石岭、望天畈、芭茅街、桐梓河、白水畈刘河镇大部份、青石镇全体、向桥乡全体、漕河镇小部份,张塝镇一部份崇居下乡同车塆大同亲大同上乡宗渡河(即两河口)北至太湖县并英山县界,东至宿松县界,西至青山乡界,南至崇居乡界张家塝镇、汪家坝、大同、两河口、檀林河、火神浪费塝镇一部份、大同镇全体、檀林镇全体、狮子镇小部份大同下乡掘断山

朱元璋为加强皇权管辖,选取了一系列办法,在户籍办理和赋役轨制装备方面,他废“社”,编民为里,施行里甲制。洪武十四年(),他命户部编赋役黄册:乡间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里长,别的一百户为十甲,每甲十人(户),里长、甲首负责一里一甲之事;在城镇同时施行这类办理体系,可是称号不同,城中称“坊”,城乡联合部为“厢”,坊、厢的赋税差役,以及别的大家事情,由坊长、厢长督责;[12]假造黄册时,每里编为一册,册的前方绘有总图(后来人们每每称“里”为“图”[13])。黄册每十年从头核实假造一次。黄册轨制是户籍挂号轨制,与之同时竖立的里甲制则是集户籍办理、赋役征派及下层社会把持于一身的机关方式。在蕲州,黄册轨制于洪武二十四年()才正式创立,嘉靖《蕲州志》的《凡例》说:“田赋之数,始定于洪武二十四年。”这一年,蕲州有“户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五,口七万八千六百九十八”[14]。嘉靖《蕲州志》卷一《建置沿革》说,洪武年间,蕲州“编户六十里、八坊厢”。而天顺五年()成书的《大明一同志》、弘治十四年()《黄州府志》卷一《地舆》,则都说蕲州明初“编户六十四里”。笔者觉得,嘉靖《蕲州志》于嘉靖八年()定稿,次年刊刻,主编甘泽是蕲州本土人、举人身世,不只文明功底对照艰深,况且对蕲州状况对照熟习,很大概是按照史册究竟,对《大明一同志》、弘治《黄州府志》中相关蕲州的某些纪录做了矫正。

明中世时,各类典章轨制受到摧残,赋役黄册也流于方式,处所官府对实在的人户数不再叫真,只需能够按原额征收赋税、分摊徭役就能够了,并不特别关怀各里甲户数的详细改动。正宗八年(),明英宗允许荆王府从江西建昌迁至蕲州,蕲州赋役产生较大改变,再加之豪强田主吞并地盘,一些百姓出亡、转移,因而,蕲州的“里”屡次裁并,甚至人们搞不懂得究竟有几多个“里”,把许多“里”的称号也弄混了。

对于“里”的数目,嘉靖《蕲州志》卷一《建置沿革》说,“景泰间(—)编户二十五里、三厢坊”;康熙《蕲州志》卷一下《沿革志》则说,“正宗七年(),黄册合并四十二里、六坊厢……成化八年()……编户二十五里、三厢坊。嘉靖二十八年(),合为二十八里”。只管所记编户年份有分歧,但齐全能够必定的是,明朝中期时,蕲州城内及城乡联合部编为3个厢坊,乡间编为25个里,总计28个里(坊、厢)。乾隆二十年()

《蕲州志》卷三《建置志·乡镇》,说“城内厢坊共三图”,纪录的五乡共25图,总计28图。乾隆四十三年()进士、乾嘉时代湖北知名方志学家、作育家陈诗(—)编著的《湖北旧闻录》,卷五《乡镇一·黄州府·蕲州》所记“里”数,与乾隆《蕲州志》齐全雷同,也是28里。咸丰《蕲州志》卷二《地舆志(上)》,说“厢坊,辖里三,其名弗成考”,并罗列了安平乡有清化等七个里,永福乡有茱萸等三个里,青山乡有岁丰等六个里,崇居乡有合城等六个里,大同亲驰表面等五个里,总计30个里;但又说,“所见诸里名,永福仅得其三,而四乡各赢其一”。实践上,里的数目也是28个,谋划公式:30-4(四乡各多记了1个里)+2(永福乡少记的2个里)=28。[15]至于有人说蕲州明清时除城厢外有28里,显然是过错的。厢坊3个里的称号,决不是咸丰《蕲州志》所说的“其名弗成考”,嘉靖《蕲州志》卷三《坊乡》,纪录得很懂得:“第一坊,在州南一里;第二坊,在州东三里;第一厢,在州北二里。”至于乡间25个里的称号,史册文件以及后裔的考订,众说纷繁,无所适从。且将各类说法列表以下:史册文件所记及古人考订实清时蕲州各乡置里数目和称号对照表

安平乡辖里六:清化、永丰、高山、黎企、义城、青石、文顿永福乡辖里五:茱萸、长石、新安、长石、新安青山乡辖里五:岁平、达城、礼下、松山、科亭岁丰、武昌、礼下、松山、神亭、达城(6)安丰、武昌、礼下、松山、科亭[17]、达城、西甘(7)辖7里:岁丰、武昌、礼下、松山、神亭、达城、西甘崇居乡:共五图辖里五:合城、东甘、官田、孩子、白水合城、安好、东甘、官田、孩子、白水辖6里[18]:合城、安平、东甘、官田、孩子、白水大同亲辖里四:河西、表面、高砂、长峪表面、河东、辖5里:表面、河东、河西、高砂、长峪总计3厢28里(乡间)28里

本来,从明中世发端,由于黄册轨制的日渐废坏,竖立在黄册根基之上的里甲轨制也跟着渐渐瓦解,到清康熙中期,鄂东各县铲除里甲,光绪《蕲水县志》卷四《赋役志·赋税》纪录:“康熙二十三年(),铲除里甲……”[19]蕲州铲除里甲,大略也在这一期间。里甲既然正式铲除了,人们对这个里谁人里的印象,当然也就渐渐朦胧了。因而,明朝中期至清初蕲州28里的称号和散布状况,成了一个疑案,把咱们的先贤、有“楚北大儒”之称的陈诗师长都难住了:永福乡“辖里五”,只纪录了三个里,漏记了另两个里的称号;安平乡之下,漏记了文顿里[20],而混入了另一个里的称号;青山乡之下,漏记了武昌里。

汇集转载;寒江雪

/11/27(上海)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93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