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二

6《泊船瓜洲》

1.  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泊(bó)、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3.初读古诗。

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

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

理解: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呢?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

4.知诗情、悟诗境。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最美的江南,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绿”)。

5.知背景,入诗境。

简介背景资料。

公元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

5.  读全诗,背全诗。

7游园不值

1.知诗人,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你了解叶绍翁吗?“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值”,遇到。“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生汇报交流。

2.读诗句,明节奏。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再读诗,悟诗情。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应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4.悟诗境,反复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指导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会怎样读这两句?(指导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读古诗,晓诗理。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

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

6.齐读、背诵。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导入。

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王观(~),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2.初读诗,通词句。

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②正音:“那”同“哪”,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

3.理诗意,悟情感

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指导感情朗读。

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

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

9浣溪沙

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诗歌。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

①读准字音。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

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理诗意,悟情感。

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3.齐读、背诵。

10清平乐

1.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板书课题)

2.  了解作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初读词,通词句。

①自由读词。正音:啭(zhuàn)

②读准节奏

清平乐?春归/何处

北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4.理诗意,悟情感。

①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②理解:“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③理解:“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④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⑤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5.读诗词,晓词理。

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伤春之情。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熟读、背诵。

7.结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